[信息来源:中工网—《工人日报》]   [时间:2010-04-12]     [作者:王娇萍 ]  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hebgh.org/knzgbf/bfshbz/63930405.shtml?catalogId=3656909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春天,是高雄最美的季节。 阳光明媚,遍野绿意,鲜花烂漫……4月10日,“2010‘海峡两岸工会论坛”在这里隆重举行。     
来自海峡两岸工会和劳动界的4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,围绕“两岸经济合作与工会作用”的主题坦诚交流、深入研讨,以拳拳之心、殷殷之情,共商携手前行、互利合作之计,同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加美好的前景。

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乃大势所趋

毋庸讳言,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据统计,1979年两岸贸易额仅0.8亿美元左右,2008年达到了1292.2亿美元,即使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,2009年依然达到了1062.3亿美元。大陆已成为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和顺差来源地。

正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、中国职工交流中心会长徐振寰在开幕式致辞中所指出的,“30多年来,两岸通过日益壮大的经济合作,构成两岸关系保持总体稳定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。”
对此,台湾中华联合总工会理事长任睦杉深表认同。他说,长久以来,贸易是台湾经济发展的血脉,经济则是台湾生存的根本。根据两岸经济研究统计,大陆已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、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。“如何进一步创造两岸经济合作双赢,促进两岸交流有更加亮丽的未来,已是当前台湾工会需面对的重要课题。”
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,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方兴未艾,又使得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更加重要和紧迫。
 “目前,世界经济体制的趋势已走向区域经济体,在此潮流之下,台湾要避免边缘化的最佳方式,应该是积极地参与大陆市场。”台湾

高雄市两岸劳动文教发展交流协会理事长廖振兴认为,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,两岸经贸建立正常化关系,就会为台湾企业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,也为台湾广大的劳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。
事实上,30多年来,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,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,两岸工会和劳动界交流不断发展,两岸劳动者已经切实感受到了两岸经济互利共赢带来的实惠。
以“通航”为例,自两岸实现空中直航以来,两岸直航的客货运输航班、医疗急救包机以及公务机已共计达17902班、35804架次,其中仅燃油就节省8.8万吨。

 “两岸直达航路的开辟,缩短的不仅是空中飞行距离,更拉进了两岸同胞心理上的距离。”中国民航工会副主席解连卯表示,两岸直航的开通,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。比如,目前两岸民航业已从单纯的客货销售、票证结算、计算机联网、飞机维修等发展到了合资设立航空公司和航空货运站等。
 “直航”只是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效应的一个侧面。台湾基隆市总工会理事长赵素贞介绍,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,如果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得以签署,台湾GDP、出进口、贸易条件、社会福利将均呈现正成长,整体经济成长率将增加1.65%~1.72%、总就业人数将增加25.7万~26.3万人,对总体经济有明显正面效益,全民皆可分享此经济成长的果实。

不过,大家也表示,两岸经济合作不仅要逐步消除贸易壁垒,还应合理配置两岸资源,优势互补,建立起层次分明、相互依存的生产体系,共同提升产业与技术效应,实现共同发展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这方面,两岸工会和劳动界已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有益探索和积极经验。
     
比如,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“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”,迄今已举办了四届,仅据2009年统计,成果展便征集两岸参展创新成果达1157项,来自全国15个省市工会、产业工会和台湾地区的229个项目在此展出,其中86个项目实现对接,签约金额达16.27亿元。成果展不仅成为两岸职工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,也是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“如何抓住机遇,实现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,既是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需要,也符合两岸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,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。”中国职工交流中心秘书长章国贤一席话道出了与会代表共同的心声。



Leave a Reply.